找到相关内容760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圣凯法师:从《金刚经》到现代人生

    圣凯法师:从《金刚经》到现代人生      (1997年7月25日)   尊敬的净慧老法师、各位法师、各位营员:   很高兴来到柏林禅寺跟大家一起参加生活禅夏令营,我是第一次来参加,所以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对夏令营仰慕很久了,所以这一次我们能够在这赵州古城、千年古刹跟大家共同探讨佛法,能够向各位法师学习,心里充满了无比的欢喜。我们今天交流和探讨的题目是《从,<金刚经>到...

    圣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55154563.html
  • 一心与多门

    我们学的一百四十净行,这是佛陀留下的《华严经》的重要段落。但今天净慧老和尚,明海大和尚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条件,我们既然学习了,还要结合我们的现实。除了一百四十净行之外,我们自己认为还应该有哪些净行?...

    王志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45355176.html
  • 净土思想对世界和谐的作用

    的博大精深,体现佛教的“教义佛教”和“民众佛教”的全面具体内容和内涵。  1999年7月,前田惠学教授与笔者,来我国访问了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在教务部主任妙华法师的推荐下,特访了北京佛教居士...

    嘉木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60757040.html
  • 绪论:社会剧变与佛教转型

    教制的常规,中国佛教的多数宗派和寺院丛林制度,已是对印度佛教灵活改造的产物。佛教在中国的传布,便是一个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进程。中国佛教协会现任副会长净慧法师说:  「许多古德在接受...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35357522.html
  • 正慈法师著:出家人的样子(1)

    了一批大德高僧。新中国成立之后,从湖北走出的高僧灿若星辰,其中被誉为中国禅教泰斗的本焕长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中国佛协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湖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昌明老法师等,都长期活跃在中国佛教的...

    正慈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30258694.html
  • 五家禅的思想和传承

    求益者不减千计”。南唐建立之初,为李异迎住金陵报恩禅院,赐号“净慧禅师”。后迁住清凉寺,时“诸方丛林咸遵风化,异域有慕其法者,涉远而至”,遂使“玄沙正宗,中兴于江表”(《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卒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21559269.html
  • 《坛经》禅法解读

    《坛经》禅法解读  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 陈 兵  中国佛教撰述中唯一被奉为经典的《坛经》,主要内容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讲堂某次传法授戒的记录。今存四种版本,学界一般认为皆经过后人的删添修改,虽然敦煌本出世最早,但传承不明,错字满篇,亦非原本。从考据学和内容的双重角度看,笔者赞同净慧法师的意见,认为经北宋云门宗大禅师契嵩所校定的“曹溪古本”,文、义最为可取。元代“德异本”被认为...

    陈 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71659556.html
  • “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

    息心护、他护等五种护行。舍心,不惜身财,所得能舍。愿心,随时修习种种净慧。[28]谛观大师说:“从八信至十信,断界内外尘沙惑尽,假观现前,见俗谛理,开法眼,成道种智,行四百由旬,与别教八九十住及行回向...

    朱封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04860871.html
  • 戒律的精神与特色

    ,对了。所以人们把日本佛教称为“丧葬的佛教”。我们中国要是也跟着去学的话,最后也会成为丧葬的佛教。“生活禅夏令营”现在就是把原来近二、三十年来中国丧葬的佛教拖回到人生的佛教,这个不容易!净慧大和尚做了...

    净因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72262367.html
  • 比丘律仪与比丘尼律仪

    清净,所谓戒能净慧,慧能净戒,如人双手,互相磋磨,则两皆清净。故戒为一切功德之根本。经云:「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持戒,必落魔道」。萨婆多论云:「此波罗提木叉戒,若佛出世则有,佛不在世则无;禅戒、无漏...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443562911.html